这个是我曾经写给成年人阅读的一个回答,我觉得可以参考一下,里面一些适合成年人的书籍,换成小孩子的也问题不大:
你好,我觉得读书的数量一点也不重要,而是你的个人实际成长经历能不能和书本形成共鸣,从而强化你的一些理念和想法,逐步影响甚至提升自己。
做到这一步并不简单,我们阅读,需要有系统,需要成体系。
一、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
第一点是,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自己读书的目标。如果我们读书本身就带着一定的功利性,想让自己变得更好,那么必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读书目标。
虽然我们可能已经离开了校园,但是那种目标式、任务式的阅读,还是效率相对而言比较高的。
我们比如想要了解一些经济学的东西,可以首先阅读一些非常浅显的入门书,比如《牛奶可乐经济学》,如果觉得还不错,可以继续深入阅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了这些基础之后,最最基本的一些经济学素养你算是有了。实际上对于业余人士,就可以开始阅读一些其他和经济相关的书籍了。比如你想了解中国经济近况,可以阅读黄奇帆老师的《结构性改革》[1]、《分析与思考:黄奇帆的复旦经济课》[2]、兰小欢老师的《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3]。如果你想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企业缩影,可以阅读吴晓波老师的《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4]、以及《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中国企业2008-2018》[5]。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可以阅读林军/胡喆老师的《沸腾新十年:移动互联网丛林里的勇敢穿越者》[6]。比如读完上述书籍,如果你是一个想做互联网行业的人,你想了解中国企业和互联网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那么我觉得结合自己的发展经验,那么初步是差不多了。
所以,我个人认为,阅读某个领域的书籍,最好首先阅读一些导论性的书籍,这样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再去阅读一些其他书籍。虽然很多书籍标榜着零基础入门,不需要阅读其他的书即可阅读。但是如果您真正阅读了一些导论性,基础性的书籍。那么去阅读其他书籍,不仅可以更加清楚作者在说什么,更能带着一定批判的眼光阅读,甚至可以看出作者的专业性怎么样。
二、读书最好能结合自己的一些实际经验
比如接着上面那个话题,其中很多有关中国经济或者中国企业发展历史等等对于我们而言或许比较遥远。但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可能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支付、本地生活、出行、电子商务、短视频、手机游戏等等。我们在阅读比如《沸腾新十年》这本书的时候,可能里面介绍的方方面面,虽然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这些发生的过的事情,犹如昨天刚刚发生。比如2016-2018年的共享单车大战,从最早的小黄车和摩拜,到后面的彩虹色都不够用,再到小黄车、摩拜、哈罗三足鼎立,再到摩拜(美团)、青桔(滴滴)、哈罗(阿里)三个巨头结束。我们每一天观察小区门口摆放的共享单车的变化,对应相应的时间线,就会觉得这些事情和我们息息相关。
比如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阅读教育方面的书籍,也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一些看法可能和作者的看法不完全一样,可以带着批判的眼光去阅读相关书籍,这样的收获肯定是比单纯干巴巴阅读收获更多。有时候,读完一本我们自以为不太好的书时,也可以收获很多经验。因为我们至少知道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有时候,我们读了一本非常好的书,可能会影响你的一生,甚至你会把一些在这本书当中获得的一些心得体会当中自己一生的行动指南或者思想的启蒙,这样就是形成了所谓的共鸣。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有:《苏菲的世界》[7]、《追寻生命的意义》[8]、《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9]。第一本书对我而言是思维的启蒙,第二本书更多是引领我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第三本书(公开课)让我对人之将死进行了深度的思考。
人生不需要阅读很多书,只要有那么几本书,深刻的影响你,便会改变你的一生。当然阅读这些书时,你所处的境遇,你的状态,甚至时机都很重要。
总之,如果我们的阅读材料,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去进行思考,那么你在阅读这本书的收获比单纯阅读好得多。所以我建议阅读的时候,如果有机会,最好先从一些自己熟悉的东西开始阅读。首先强化一些自己擅长的东西,再逐步拓展去阅读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领域。
三、读书最好与他人交流
阅读是一个输入的过程,但是输出更加重要。我们把我们看过的、了解过的东西,与其它人交流是一个非常好的过程。当然最好是你们两个人都阅读过同一本书,并且你们两人对于这本书的评价可能不完全一致。你们可以一起强化你们共同认同的地方,也可以针对大家看法不一的地方,复习吸收对方的看法,从而形成对这本书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我们可以不认同别人的看法,但是我们要承认有不一样的声音,并且我们可以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对于我们自己也是思维上的训练。
或者我们也可以把我们了解的内容整理成笔记记录下来,可以写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感悟。最好就在看的过程中同步撰写这些内容。等以后回过头来复习这本书的时候,结合自己的笔记,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总之,我觉得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你能否可以和书本形成共鸣。做到这些说实话不容易,但是以上三条建议,多多少少可以帮助到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可以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
下面针对小朋友的问题,我可以给家长朋友一些建议。
孩子爱看书这是好事,这个习惯希望一直可以保留到成年。这样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受益终身。
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孩子在阅读什么书,究竟是漫画书,还是一些适合孩子年龄,并且有一定深度的书?
如果是前者,当然可以让孩子继续看,但是我们需要限制一定的时间,让孩子懂得看书和吃菜一样,需要荤素搭配。如果是后者,我们希望孩子可以总结出一些东西来(不一定就是要原文背诵),自己有什么看法和想法。就算是说错了,也没有关系,你可以耐心去和孩子解释一下这本书作者的一些看法,以及你自己的一些看法,你不需要孩子一定要认可你的看法,但是你可以告诉他,任何一件事情,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你可以都先记下来,在日后的生活中,不断去理解它们,最终你会得到一个让自己比较舒服的答案。
所以,我个人其实并不指望孩子可以把书本上面的内容全部记下来。哪怕我现在,一本书看过一遍,能提炼出来1-2个对我本人非常受用的东西就很不容易了。如果你真的觉得这本书很不错,我们可以卖一个电子书(平板电脑),随时想看了,拿出来反复阅读。
对于有一些自己想到的心得体会,也可以随着电子书去记录一些笔记。
所以,我觉得我们更应该让孩子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至于孩子每一次能吸收多少内容,不需要过于强求。当孩子慢慢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时,他自然会从书本中获得一些对他有意义的信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