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四:经典模型、算法和所给的赛题到底如何实现无缝衔接、进行使用的?
回答:实际上这个问题我觉得我在问题一中已经有所部分回答了,这里我再次强调一下,模型、算法和赛题的结合更多的还是看参赛者的经验和判断,这个最好的练习办法还是不断地参赛-总结-参赛-总结,这样反复下去。某位三届数学建模国家一等奖得主说过,以赛带练就是最好的办法。我有一篇文章:关于每年的比赛[8],就提到了每年的参赛周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这也就是我们这些参赛的同学经常说,自己比一次,比别人说多少遍都更有用。我个人的经验是,由于三天时间有限,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照葫芦画瓢。如果你有参赛经验或者模拟训练经验,就可以进行知识迁移。
这里举个例子,比如说,在数学建模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排名问题,这个问题我想大家并不陌生,在数学建模美赛中也有两次出现。分别是2014年美赛B题的“寻找最佳全美大学全职教练”,说白了就是一个教练排名。在2018年高中生美赛A题中的“过山车排名问题”,实际上两类问题就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是教练的指标还是过山车的指标,都是指标,都会对排名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参加2018年的比赛的同学,如果参考了2014年的O奖论文,那绝对会比没有看过论文的人,更容易获得思路,对模型的使用也会更为流畅。“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这个比赛中,也同样适用。所以我们需要见多识广,多看看,多思考。